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省重点学科 > 正文

科学研究

站内搜索 :
省重点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

发布日期 :2017-12-18作者 :点击 :

吉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始建于1981年,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1981年11月)批准设立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86年经国家批准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先后于1989年和2002年被原机械工业部和吉林省教委批准为。

吉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程凝聚了老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心血,已故的戴逸松教授为本学科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戴逸松教授生前是我国噪声电子学及微弱信号检测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微弱信号检测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首席科学家。戴逸松教授治学严谨、锐意创新,主持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29项。负责完成的科研成果属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奖两项,部级奖五项。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其中有两部为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5篇,收入国际四大检索88篇。在43年的从教生涯中,戴逸松教授始终辛勤耕耘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第一线,谆谆善诱,教书育人, 不断探索培养开拓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36名博士和50余名硕士,为本学科开展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目前在视频通信与数码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无线网络通信理论和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宽带通信技术、无线通信理论及应用、信号提取与实时处理、光通信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研究方向。本学科长期秉承围绕学科长线建设的教学理念,努力优化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把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指标落实到每个方向上,近5年自身培养并引进博士12人。 在科研方面,本学科充分发挥了自身现有科研实力并积极结合国际合作研究资源优势,在多媒体通信与无线传输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集成方面,开展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现代远程通信新技术、新理论的研究,在信号提取与实时处理、图像的压缩与传输、蓝牙及其它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虚拟仿真、下一代移动通信和网络中的多媒体信号的传输、宽带接入及新型光通信器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多项在本学科、本领域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本学科在半导体器件质量评估及可靠性筛选方面,长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为有关部门制定了噪声测量标准,并多次用于火箭光耦器件及关键模块集成电路故障分析和可靠性筛选,为我国航天事业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2003年,由于本学科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为神舟飞船和“长二F”运载火箭的研制配套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本学科近3年科研经费达1625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每年人均科研经费约12.6万元。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66篇,在国外公开学术期刊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12篇,各类论文被SCI、EI、ISTP收录达156篇,各类论文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计算,每人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9篇。而且,本学科学术论文的数量、论文质量、科研经费到款数额近年来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未来的五年里,在教学方面本学科将更加注重并有效利用学科交叉的特点和优势,计划从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更加深入的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同时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有效化解和避免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课程。此外,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重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为手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以全面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与渗透,追踪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全面贯彻学校和教育部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合格人才。

联系电话:0431-85152948 地址:长春市南湖大路5372号 邮编:130012

Baidu
map